深化防灾减灾体制改革 提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7-05-12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365体育在线直播预报减灾司司长 王 华

 

    2016年1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着眼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是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深化改革、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十三五”我国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国海洋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形势

 

    我国海域辽阔、岸线漫长、岛屿众多,海洋灾害多发、频发,造成的损失巨大。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和人口加速向沿海聚集,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海洋灾害的致灾机理愈加复杂、发生频率和强度加大,沿海发生重大海洋灾害的风险日益突出。据统计,2007年~2016年,海洋灾害导致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达117亿元,年均死亡(含失踪)人口达93人,我国面临的海洋灾害形势复杂严峻。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公海管辖和极地保护等战略性问题的日趋紧迫,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我国海洋领域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但是也要认识到,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仍存在法规制度和业务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能力需要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健全、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有待深化、全球治理能力需要提升等问题,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面临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任务。

 

    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意义深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28日视察唐山时明确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意见》明确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

 

    要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统筹协调体制,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海洋防灾减灾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综合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对于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多措并举深化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法律法规。2012年,国务院颁布《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为海洋观测预报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出台《海洋灾害防御条例》,进一步明确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重点防御区划定和管理、海洋灾害隐患排查及治理、海洋承灾体和减灾能力评价、海洋灾情调查评估、应急预案制订实施等关键制度。两部法规相辅相成,构成基本完备的海洋观测、预报、减灾法律体系。

 

    健全体制机制。一是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海洋灾害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在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方面的统筹作用,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减灾救灾中的主体责任,大力推进地方海洋减灾机构建设,构建中央和地方职责明晰、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海洋防灾减灾业务体系。

 

    二是统筹各领域海洋观测业务管理。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充分发挥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对海洋观测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在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框架下协调相关涉海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因管理、科研、工程建设需要开展的海洋观测活动,共享观测资源。

 

    三是强化海洋综合减灾。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将海洋防灾减灾纳入沿海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加强跨部门业务协同,明确海洋灾害边界,统筹协调各部门在海洋灾害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等灾害管理全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完善海洋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四是实施海洋防灾减灾数据开放共享。明确数据共享清单,全面落实体系内防灾减灾数据共享。积极推动与水利、气象、交通、地震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发布《海洋灾害公报》。制定实施海洋观测数据国际共享计划,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五是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进一步厘清市场和政府边界,明晰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推动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先试先行,探索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大型海洋工程专项预报和环境保障、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建立海洋巨灾保险机制。

 

    提升综合减灾能力。一是全面推进“一站多能”“一中心多基地”建设。统筹考虑新形势下海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海岛保护管理等发展需求,在现有全国海洋观测网基础上,增加生态在线监测、海岛监视等功能,构建基础扎实、功能强化、运行高效的“一站多能”海洋观测监视业务网络。统筹规划海区海洋观测、监测、调查业务布局,整合现有离岸观测、监测、调查力量以及标准计量、浮标作业、技术保障、船舶管理等业务,组建新的海区业务中心。依托中心站(海洋站)、基地码头资源,分阶段建设若干离岸基地,形成“一中心多基地”的一体化业务格局。

 

    二是建设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全面推进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十三五”重大工程和《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6年~2025年)》实施,形成覆盖我国管辖海域、大洋和极地重点关注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域的立体化、网络化、(准)实时的业务化海洋综合观测监测和海洋环境保障能力,实现我国沿海重点保障目标和海洋灾害高风险区域海洋站(点)平均布局间隔30公里以内。

 

    三是推动海洋预报业务体系改革。明确各级预报机构职责分工,提高海洋预警报产品准确度和精细化水平,推进细化至县级海域的近岸海洋预报和中国近海网格化预报业务。拓展预警报发布渠道,加强国家媒体、新媒体等海洋预警报发布力度,着力解决预警报发布“最后1公里”问题。

 

    四是提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开展以县为单位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制度,开展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排查和评估。建立海洋灾害影响评估和减灾效益评估工作机制,健全海洋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建立海洋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发布《海洋灾害公报》。全面实施警戒潮位核定制度,动态修订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五是加强基层减灾和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推广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经验,创建海洋减灾示范社区。加强社区、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开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将海洋防灾减灾纳入国民教育计划,推进海洋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六是提高海洋气候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能力。加强海洋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监测及影响评估,建立海洋领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开展海平面上升对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影响研究,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对策措施。发布《中国海平面公报》,编制《海洋与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科技支撑水平。一是提升海洋防灾减灾全球治理能力。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小岛屿国家为合作重点,以构建安全海洋为目标,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洋防灾减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履行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职责。建设运行全球海洋与海洋气候资料中心中国中心。积极参与海洋观测、预报和减灾领域的国际组织建设,提升区域海洋事务协调能力和话语权。

 

    二是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鼓励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预报模式研发,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加强海洋灾害及灾害链的致灾机理、灾害信息快速获取技术,风暴潮、海啸等灾害漫堤和漫滩预报技术研究和应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进科技成果示范和推广。

 

    2017年是深化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元年。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同时今年也是365体育在线直播的“履职尽责年”,我们将积极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海洋防灾减灾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开拓海洋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365体育在线直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 reserved